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:迷迷糊糊快要睡著時,身體突然抖一下,仿佛踩空了一級臺階,瞬間被驚醒。這種現象如此普遍,以至于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。
事實上,這種現象在科學上被稱為“臨睡肌抽躍癥”,是一種完全正常的生理現象。它不是疾病的前兆,也不是身體發(fā)出的“警報”,而是我們神經系統(tǒng)在睡眠轉換過程中的一個自然反應。
當我們從清醒狀態(tài)進入睡眠狀態(tài)時,心率逐漸減慢,體溫下降,呼吸變得規(guī)律,大腦開始休息。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的大腦有時會誤解身體放松的信號,突然“驚覺”起來,以為身體正在跌倒,于是迅速發(fā)出指令讓肌肉緊繃,試圖“抓住”什么東西來保持平衡,這就導致了突然的肌肉抽搐。
雖然臨睡肌抽躍是正常現象,但某些因素會增加其發(fā)生頻率和強度:
當你連續(xù)熬夜或睡眠質量差時,大腦更容易出現這種“信號誤判”。
下午或晚上攝入咖啡、茶或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,會刺激神經系統(tǒng),增加肌抽搐的可能性。
焦慮和壓力會讓大腦即使在休息時也保持高度警覺,更容易突然“啟動”。
尤其是仰臥時,舌頭后墜可能導致呼吸不暢,引發(fā)身體反應。
偶爾的抖動是身體的“悄悄話”,我們可以一笑而過。但頻繁、有破壞性的抖動,尤其是捆綁著白天嗜睡、認知功能下降等癥狀時,就是身體在“大聲呼救”。
如果你發(fā)現這種抖動現象頻繁發(fā)生,并伴隨以下癥狀,就需要引起重視:
這些癥狀表明你的睡眠結構受到了破壞,可能不再是簡單的生理性肌抽躍。
當抖動頻繁且影響嚴重時,可能需要考慮以下病理性的可能性:
患者在睡眠中會不自主、重復地出現腿部抽動,通常每20~40秒發(fā)作一次,持續(xù)數分鐘到數小時。這與臨睡肌抽躍的“單次、突發(fā)”特性完全不同。
主要表現為清醒靜止時,腿部出現難以名狀的極度不適感,并有一種強烈的、不可抗拒的活動欲望。這種不適感會嚴重延遲入睡,導致失眠。
患者在睡眠中發(fā)生呼吸暫停,身體因缺氧而微覺醒,這些頻繁的微覺醒會嚴重破壞睡眠結構。OSA的典型癥狀還包括響亮的鼾聲、鼾聲中斷、夜間憋醒、晨起口干頭痛等。
對于偶爾發(fā)生的肌抽躍,可以嘗試以下方法:
1.建立規(guī)律的睡眠時間表,保證每晚7~8小時的充足睡眠
2.下午2點后避免攝入含咖啡因的飲品
3.睡前進行放松活動,如閱讀、冥想或洗個溫水澡

4.保持側臥姿勢,這不僅能減少肌抽躍,還能緩解打鼾
記錄入睡時間、預估驚醒次數、白天精神狀態(tài)等信息
多導睡眠監(jiān)測(PSG)是診斷睡眠障礙的“金標準”,可以客觀記錄睡眠中的真實情況
絕大多數情況下,睡眠中的突然踩空感只是身體轉換狀態(tài)時的一個小插曲,是我們神經系統(tǒng)在認真工作的表現。了解身體的這些信號,既能幫助我們避免不必要的恐慌,也能在真正出現問題及時識別和應對。

今晚若再次遇到這種情況,你可以先放松心情,調整生活習慣。但如果它持續(xù)困擾著你,不妨聽聽身體更強烈的“呼喚”,給專業(yè)醫(yī)生一個幫助你的機會。
甜美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礎,愿每夜都有好夢相伴。